最后一个匈奴剧情介绍(3)

  杨老太太怕儿子在城里做大官花了眼,让荞麦领儿子进城去住。一年多的时间,杨作新行色匆匆,几乎参与了中央红军进入陕北高原后的所有重大活动。后来,他就任肤施市督学。杨蛾子这一年23岁,像一朵娇艳美丽的野花,迎风怒放。这一年,政府疏散来一群红军伤兵。蛾子家也来了一个。没过多久,两人好上了,并结了婚。由于结婚的折腾,伤兵的伤开始恶化,部队只好将他转走。两人洒泪而别。

  杨作新在庐山参加了半个月训练班,听蒋介石训了一次话。回到肤施,就被边区保安处关了起来,要他将变节自首的问题向组织交代。杨当时就呆了。他认为这是个误会,只要传讯他他就可以讲清楚。但在里面呆了一年,也没有人传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黑白氏送儿子来肤施上边区师范。黑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人,听说杨被关,就通知以前的土匪弟兄来劫狱。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杨自然不愿背叛革命,撞墙自尽。几年后,杨岸乡在玩耍时偶遇毛泽东。毛得知他是杨之子,就将他送进了方志敏、刘志丹的孩子上学的保育院读书。

  这一年一个初夏的晚上,肤施城的一间平房里,一群北京知青在聚会。屋子的主人叫丹华,一个漂亮的高个姑娘。大家都在谈回城的事,但丹华却高兴不起来,她酷爱写作,她刚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支歌》又被退稿。丹华的母亲已死,在香港的姨妈一再催促她去香港定居,但她却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办。这事就是一幅剪纸,作者她还没找到。剪纸是一个小姑娘剪的,丹华回京时曾拿给一个老研究员看,老研究员认为是一件艺术珍品。丹华决定去找这位小姑娘。

  班车沿延河河谷前行。在交河口一个小店,丹华下来吃荞面。一个饿极了的小姑娘站在她面前。丹华把面让给她,她一连吃了几碗,竟给撑死了。这一切都被店里一个眼神怪怪男人看在眼里。丹华难受地掩埋小姑娘时,男人过来帮忙。让丹华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位小姑娘,就是她要找的人。最后她一无所获。

  丹华那天碰见的正是杨岸乡。杨1964年大学毕业留校任讲师,因父亲的原因被下放到交河口造纸厂当化纸工,四十岁仍未婚,每天只知看书。那天遇见丹华,即被她的美丽和北京口音吸引。此事过后两月,在一次化纸时,杨发现了一个手稿,是一篇名叫《最后一支歌》的小说,署名花子。这是丹华离开时丢掉的。杨看一遍,被故事情节感动。他不想这样好的东西被埋没,立即投给一家文学刊物。

  一天,一位老干部来到造纸厂。老干部叫黑寿山,是新上任的肤施市委书记。黑这一年已55岁。他只是路过。他是个务实的人,喜欢下基层。这次上任,黑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治理沙漠化,二是发展经济改变肤施贫穷面貌。在造纸厂,黑偶遇杨岸乡,对这个下放的大学讲师表示出兴趣,但却没给杨岸乡留下太深印象,他只关心寄出去的那个稿件。20天后,用稿信来了,编辑以为稿件是杨的,对他的才情大加赞赏。杨自此出名,约稿不断。

热门资讯

喜欢看 "介绍最后一个匈奴" 的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