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李必也非张小敬,《长安十二时辰》里最让人动容的是他(2)

  《走向共和》更是直截了当:

  慈溪要办六十大寿,大兴土木修园子,但时值战事吃紧,朝廷购买炮舰尚且赊账,国库早已空虚,只能借外债来给慈溪修园子。户部示意暂停园林工程,慈溪勃然大怒。

  慈溪说道:一个寻常六旬老太太过寿,都得办得风风光光,才显得有福气有面子。如今我的生日要是过得寒碜了,丢的是朝廷的面子,不但洋人瞧不起,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就敢欺负你,百姓瞧不起你,就不服你。

  它们和《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观点,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对实用主义的批判,是影视剧里常见的话题。

  在《妖猫传》里,编剧借妖猫撕开大唐光鲜的外表,揭露其黑暗而悲伤的内幕,便把一切冤苦通通报复回去。比如妖猫抓瞎李隆基,勒死助纣为虐的老嬷嬷,逼疯马嵬驿兵变的相关人员。

  等到将这些业报算计明晰,妖猫也就死了。影片完成了最大的逻辑链条,价值上走向虚无。这也是《妖猫传》给人的感觉,很悲伤,很难过,很无奈。同时也是历史反思后的落寞,批判到最后,连信心都不剩了。

  而《长安十二时辰》便在成全这样的文化自信,试图突破既定的历史反思。具体表现为:剧中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法救长安:

  张小敬救长安,希望长安百姓过得越来越好。

  李必救长安,希望太子掌权,为天下谋幸福。

  龙波救长安,希望摧毁旧制度,重建一个政权。

  而我最动容的,是徐宾救长安。

  大唐盛世,不仅仅是有名有姓的英雄们铸就的辉煌,也是无数不知姓名的小人物一点一滴努力的成果。他们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录入吏,一笔一划、每日每夜人、尽心尽力地记录着历史。

  然而纸张原材料稀缺,纸量告急,纸价飞涨,朝廷只能一味压缩供应量,使得录入吏们无纸可用。大唐没纸了,英雄们不会在意这些,权贵们更不关心,而徐宾却洞察到了:纸不仅仅是纸,更是大唐的未来。

  他潜心改良造纸术,扩大纸张原材料范围,力求录入吏们用得起纸。徐宾代表了一种先进生产力的萌芽,他意识到了:国家的发展,靠的不是权力斗争,而是科学技术。他内心在呼唤大唐盛世的再现,别人看到的或许是一朝一代,徐宾看到的却是千秋万代。

有梦想的人,和有目标的人,是不一样的。

  徐宾便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留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批判实用主义,面对现实主义,最终落脚点在理想主义,这一副低调的文化自信的样子,看着真的很暖心。

本文系剧情吧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许可

2/2


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相关看点

喜欢看 "长安十二时辰" 的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