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火,我却从中看到了真正的“男孩危机”……

  这个夏季,恐怕没有一部剧能像《三十而已》这样受追捧了。这部以女性视角展开、讲述上海三位不同“层次”都市女性的故事,她们鸡毛蒜皮的生活、七零八落的感情线和跌宕起伏的事业线,让众多女性观众一会儿心生羡慕、一会儿扼腕叹息,赚足了认同感。

  剧中亮点无数,关于主角之一顾佳的教育观,我们上周也有过探讨,引发不少讨论:《三十而已》顾佳花重金买包上热搜:她要铂金包,你要什么?

  不过,谁也没想到,钟晓芹和陈屿的离婚居然成了该剧的另一个小高潮。大家把老祖宗“劝和不劝离”、“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教训抛到了脑后,看到二人在民政局盖章、散伙,群众们奔走相告、欢呼庆祝,陈屿终于“众盼芹离”了,观众直呼这婚离得太爽了!

  三位女主的另一半,都是观众一致盖章认证的渣男。

  其中,许幻山是“媳妇完美,我偏要出轨的软饭作精”;

  梁正贤是“有颜有钱,但不知有几个好妹妹的海王”;

  陈屿被称为渣男,其实有点冤,他长相斯文、无不良嗜好、有稳定工作、没外遇不家暴、凭借自己实力在上海买房,算是个优质的结婚候选人。但大家真的是翘首期盼钟晓芹和他离婚,并且许愿,愿世界和平、人间无屿!

  为什么陈屿这么不讨喜呢?因为这世上,梁正贤和许幻山这样的渣男固然惹人嫌,但像陈屿这种虽不渣可够“直男癌”的男人,女性碰到了也是伤不起!

嫁给陈屿这样的“直男癌”

  耗光你对人间的一切向往

  陈屿的“直男癌”行为真的让人抓狂,不是那种大刀阔斧对另一半进行伤害,而是像扎针一样一点一滴耗光另一半对人间的一切美好向往。

  他有责任心,但对老婆没爱心。

  在陈屿的世界里,鱼是第一位的,其他都往后排,包括老婆。老婆希望二人有点交集和互动,他说忙着干(玩)活(鱼)呢。

  老婆说聚餐结束后你能开车来接一下我么。他说很忙没空,但其实在家喂鱼。

  意外怀孕,不惊喜也就算了,居然第一反应是打掉孩子?

  他有房有家有老婆,但只把伴侣当合租室友。

  家务只做自己的那份、衣服只洗自己的,还特意把老婆的衣服挑出来。

  门锁坏了,老婆被锁在外面好几次,要求更换,他就像房东一样一拖再拖,认为不是门的问题,而是老婆的问题——谁让你不会开门的技巧。

他不搞家暴,但擅长冷暴力。

  老婆拼命找话题,他能在三个回合五个字以内必定会结束聊天。

  哦,也不都是冷的,还是有大吵大闹的时候。比如,自己的鱼死了,他想都不想就冲着刚流产的老婆大吼大叫——而且是当着丈母娘的面。

  老婆倾诉自己的痛苦,他的反应是:有病看病去,别和我找茬儿。

  他会说话,但不会说人话,而且专挑对女性的重要时刻踩雷。

  比如,对怀着孕的老婆说,虽然你是个孕妇,但别忘了继续赚钱啊,因为“我可养不起你”。

  老婆问他为什么结婚,他说为了“轻松省心”?!

  就连离婚时,他干了一件像人干的事儿,把婚前的房子分了一半给老婆(顺便说一句,分一半我觉得是应该的,月供女方有还、老婆自己日常连20块的快递费都拿不出来却不反对老公养鱼这个烧钱的爱好),结果给出的理由还是:“就当孩子流产这事给你的精神补偿吧。”

  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陈屿好像是个例外。情感匮乏、不会沟通、性格不讨喜、缺乏同理心、还喜欢冷暴力伴侣,简直就是“直男癌”活体教科书。

  当然,陈直男长成这样是有原因的——原生家庭的错。陈屿从小被父亲抛弃,母亲艰难地把他和弟弟带大,作为大哥,他吃了不少苦,才有了今天的小成就。

  不是为陈屿“洗白”,只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缺失父爱、当哥又当爹、照顾寡母和幼弟、在很小就学会收敛自己的情感、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没有依靠的男孩,长大变成陈屿这样的所谓“直男癌”,也不稀奇吧。

  直男的养成,的确与原生家庭和整个社会对男孩的培养模式有极大关联。看完纪录片《面具之内》,你会明白,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

“直男癌”是如何

  从小养成的?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又被网友戏称为《直男癌是如何形成的?》,是2015年美国制作的一部纪录片,豆瓣评分:8.7。

  这部导演、编剧均出自女性手笔的纪录片,探讨了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的狭隘定义,以及这些定义是如何伤害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的。

  长久以来,整个社会对真男人、男子气概、男子汉的刻画是这样的:

  为了培养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在男孩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告知不准哭、hold住,男子汉流血不流泪。

  社会希望、甚至要求男孩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受伤不能说,害怕不能说,伤心更不能说。后果就是,当男孩们长到十来岁时,就知道要把负面情绪和问题都藏好,不要暴露给别人,否则自己就是软弱的。

  不仅内心和情绪要装上铜墙铁壁,外形也是如此,要“强硬”。只有那些喜欢体育、健硕的男生才被这个社会认可为符合男性定义的,

  否则就是“像个女人的娘娘腔”。——这种说法在损害了男性的同时,也贬低了女性。

  影片里,有一位长得很阳光、健硕的男孩儿,他留着板寸、是篮球队队长、还和啦啦队队长谈恋爱,绝对用后青春期男生“够男人味”的标配。

  但采访深挖后,大家才知道,他压根儿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一切都是装出来的。只因为小时候,长得可爱的他曾被同伴嘲笑过是娘娘腔,所以他才把自己“改造”成这样。

  那么,现在符合男人味标准的他开心么?完全没有,生怕有朝一日自己“本性暴露”。

  在男孩的成长中,一直被社会教育要坚强、不流泪、学会忍受伤痛、不轻易找人倾诉,

  加上电影中超级硬汉、饶舌音乐、街舞文化、暴力游戏等媒体构造的男子汉形象——让男性成为追逐金钱、权力、尊严的Alpha male(阿尔法男),并以为这才是“正途”。

  于是,男孩的大脑被媒体、科技、情色、暴力重构了,在成长过程中,自己逐渐失去同理心和表露情感的能力;还产生了贬低女性、甚至厌女、暴力、犯罪的倾向。

梁文道曾说:

  男性对女性的家暴如此之普遍,并不是因为所有施暴的男性从小自己也一定被虐待或是精神异常,而是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男性常常不把女性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所以他们会对女性有极强的控制以及占有欲。

  这种对男性的狭隘定义和培养模式,让女孩在遭遇直男、渣男伤害、承受痛苦的同时,同样也伤害到了男孩自己。正如影片里被采访的男孩儿说的,看上去酷酷的、自如的面具背后,其实充满了恐惧、害怕和悲伤。

  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影片开头,引用的乔治·奥威尔的那句话:

  “他带上了面具,他的脸竟逐渐适应了它……”

  是的,当我们认可了所谓的男子汉的定义,并用这样的培养模式养大孩子后,养育者和孩子们都抱着“本该如此”的态度活在世界,然后用相同的方式抚养下一代,整个社会就此形成了性别鄙视和对立的恶性循环。

  而性别,不该只是生物性的,也是社会性;性别平权平的也不仅是女性,还应该包括男性。

解锁养育男孩的正确方式

  《让男孩像男孩那样长大》这本书里写到过:

  我们能为男孩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观点或者看法。

  沟通、理解、接纳,是《面具之内》开出的药方。

  我们要和男孩子们沟通,“男子汉”、“男子气概”不是只能有一种模样,即: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男子气概等同于权力和财产、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当性别被统一的标准定义时,歧视与暴力随之滋生。

  告诉男孩们,你不需要成为这样的“成功男士”;也不需要成为那种很早就学会隐藏自己情绪、扛下一切事儿,或者在年纪尚轻时迫于社会偏见和同伴压力就要学会喝酒、打架、泡妞的“男子汉”。只要你有支持正义的力量和勇气,就是一个好人、好男人。

  而作为养育者(尤其是男性长辈),我们要鼓励男孩子学会并守住真情流露这种特质,而不是让孩子们隐藏起来。这是一份赤子之心,不要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这样,男孩子们最终才能成长为一个懂得沟通、懂得求助的正常人。而成为一名“正常人”,恰恰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前提。

  当然,最终解决真正男孩危机的答案是,鼓励孩子们摘下面具,跳脱出原有的男性框架,面对真实的自己。

  喜欢粉色、长相秀气、皮肤白、身材不高大威猛、不爱体育项目、难过会流泪、想要倾诉、没有追求财富和权利的野心(但一定是独立的)、感性、不抽烟喝酒、不喜欢打架和暴力行为、讲话温声细语……

  只要这些是你的本性,就应该、值得被接受和被爱。

  当我们提倡要尊重女性,不要物化、歧视、贬低、侮辱女性时,那些渴望被爱、希望被温柔以待、没有获得事业、财富、权利成功的男性,也同样值得尊重。

  I love you,

  no matter who you are!

  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

  这句话、这份爱都很重要。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陈屿这样的”直男癌“呢?


三十而已电视剧相关看点

喜欢看 "三十而已" 的人也喜欢: